曾几何时,深夜的B站,有一个角落充满了窸窣的低语与治愈的轻响。这里,是ASMR创作者与数百万“失眠者”和“压力星人”的秘密基地。UP主们用他们精心设计的“触发音”——从轻柔的耳语、翻书的沙沙声,到模拟理发、化妆的细腻音效——为屏幕前的观众构建了一个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、寻求精神按摩的声场。
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温情的“黄金时代”。头部UP主们坐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,一个视频的播放量动辄破百万。评论区里,是观众们留下的长长一串“已三连”和真情实感的“感谢充电”。他们分享着自己如何在这些声音的陪伴下安然入睡,如何缓解了焦虑与孤独。对于许多人而言,这不仅仅是消遣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刚需。UP主与观众之间,通过声音建立了一种独特而紧密的羁绊。
然而,这场听觉盛宴的狂欢,在平台监管的不断收紧下,逐渐走向了终点。
转折点清晰可见。B站官方陆续发布公告,明确禁止“低俗色情”、“打擦边球”的ASMR内容,并逐步收紧了审核尺度。最初,一些以“舔耳”等软色情内容博眼球的UP主被率先清理。但风暴并未止步于此。审核的“红线”变得越来越模糊,许多秉持“纯享”理念、内容健康的创作者也发现,自己的视频频繁遭遇下架、退回或限流。
一时间,社区内风声鹤唳。UP主们陷入了两难困境:精心构思的创意可能因一个无法言明的“敏感”音效而付诸东流;曾经赖以生存的创作风格,一夜之间可能就触碰了“高压线”。这种不确定性,极大地挫伤了创作热情。一些UP主开始进行“自我审查”,在创作时束手束脚;另一些则选择主动“清空”或“隐藏”自己所有的ASMR作品,以求自保;更多的,则是带着无奈与不舍,逐渐停更,最终淡出了这个他们曾经热爱的领域。
如今,当我们再次在B站搜索“ASMR”,虽然仍能看到一些幸存的内容,但那个曾经百花齐放、充满活力的社区盛景已不复存在。它被严格地规训在“音乐”、“学习”、“自然音”等有限的标签下,曾经的“颅内高潮”也更多地被“助眠”、“解压”等更安全、更功能性的词汇所替代。
这场ASMR的潮水退去,留下的是一个关于内容创作与平台治理的复杂命题。它是一代观众集体记忆的断层,也是一群创作者猝不及防的“毕业”。那些曾经在深夜里闪烁的耳机图标,和那些曾温柔道着“晚安”的声音,共同被封存进了一个名为“以前”的文件夹里。
对于亲历者而言,B站的ASMR时代,像一场突然被惊醒的美梦。梦醒之后,万籁俱寂,只剩下我们对那个声音乌托邦的一丝怀念,以及对互联网内容生态变迁的一声悠长叹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