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因其独特的舒缓效果风靡全球,从轻柔的耳语到细腻的环境音,许多人通过这类内容缓解焦虑、改善睡眠。然而,随着流量经济的介入,“伪ASMR”现象逐渐蔓延——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,刻意制造夸张的咀嚼声、刺耳的摩擦音,甚至加入低俗剧情,完全背离了ASMR的初衷。
这类视频往往打着“助眠”“解压”的标签,实际却充满感官刺激,不仅无法带来放松,反而可能引发听众的不适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某些平台算法助推此类内容,导致真正优质的ASMR作品被淹没。当“放松”沦为表演,当“治愈”变成噱头,ASMR的文化内核正在被消解。
真正的ASMR应是对声音艺术的探索,而非流量的牺牲品。或许,是时候重新思考:我们需要的,究竟是感官的短暂刺激,还是内心真正的安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