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,从YouTube到短视频平台,各类创作者通过声音、动作和视觉刺激为观众带来放松体验。然而,随着行业的膨胀,关于“ASMR抄袭”的争议也愈演愈烈。许多原创者指控同行直接复制其视频创意、台词、场景布置甚至声音设计,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,原创性被稀释。
抄袭争议的核心在于ASMR的“形式”是否受版权保护。例如,敲击麦克风、耳语或翻书声等行为本身难以界定归属,但当视频结构、分镜甚至个人风格被高度复刻时,原创者的劳动成果便面临侵犯。部分创作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,但多数案例因版权法对“创意表达”的模糊定义而陷入僵局。
更复杂的是,ASMR的疗愈性质使得观众对内容重复容忍度较高,而算法推荐又加剧了流量向“热门模板”的倾斜。这种环境让投机者有机可乘,却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。
要解决这一问题,平台需完善原创审核机制,社区也应建立更明确的行业规范。毕竟,ASMR的魅力在于多样性——只有当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,而非被复制时,这一艺术形式才能真正蓬勃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