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轻柔的耳语、细腻的触觉音效风靡全球,成为无数人缓解焦虑、助眠减压的“数字良药”。然而,近年来ASMR内容的热度明显下滑,平台流量萎缩,创作者纷纷转型。这一现象背后,究竟是受众审美疲劳,还是行业自身陷入了瓶颈?
一方面,ASMR内容的同质化严重削弱了其吸引力。早期独特的“触发音”创意——如翻书声、敲击玻璃杯——逐渐被大量模仿者稀释,最终沦为流水线式的“白噪音”。观众的新鲜感消退后,难以再获得最初的“颅内高潮”体验。
另一方面,ASMR的泛娱乐化加速了其口碑分化。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,将内容与软色情、猎奇表演绑定,导致核心受众流失。同时,科学界对ASMR实际功效的争议始终未停,缺乏权威研究支撑的“疗愈”标签,也让公众对其信任度降低。
更关键的是,短视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下,ASMR的“慢节奏”与碎片化消费习惯格格不入。当用户更追求即时刺激时,长达30分钟的咀嚼音或耳语视频显得格格不入。
ASMR的“退烧”或许印证了一个规律:任何亚文化若无法持续创新或解决真实需求,终将面临沉寂。但它的遗产仍在——它教会了人们关注细微感官的愉悦,也推动了声音疗愈领域的探索。未来,ASMR或许不会彻底消失,而是以更专业、更分众化的形态,等待下一次复苏的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