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静谥成为喧嚣:我们如何亲手毁掉了ASMR

曾几何时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是互联网角落里的一个秘密花园。一段轻声细语、一次专注的敲击、一阵纸张摩擦的窸窣,就足以构筑一个逃离喧嚣的庇护所。它本是人类感官体验的微妙延伸,是数字时代罕有的、真正属于个人的宁静时刻。当静谥成为喧嚣:我们如何亲手毁掉了ASMR-毁掉asmr

然而,不过数年光景,这片静谥之地已面目全非。毁掉asmr

我们毁掉它的方式,首先是将其过度工业化。ASMR迅速被纳入内容工厂的流水线,从触发音的类型、视频的长度到封面的设计,都遵循着严格的“爆款公式”。当“助眠”变成“绩效”,当“放松”需要“KPI”,创作者在算法的鞭策下疯狂内卷。于是,视频数量指数级增长,同质化却日益严重,那些需要耐心才能品味的细微声响,被简单粗暴的“大声咀嚼”、“夸张耳语”所淹没。初心让位于流量,艺术屈从于数据。当静谥成为喧嚣:我们如何亲手毁掉了ASMR

其次,我们通过感官的超载与异化,扼杀了ASMR的核心。最初的ASMR追求的是“恰到好处”的刺激,是若有若无的酥麻感。如今,为了在信息洪流中抢夺那几秒的注意力,刺激必须不断加码。道具越来越夸张,声音越来越刻意,甚至引入了惊悚、剧情等强烈情绪元素。我们不再追求身心的放松,而是在消费一种“感官奇观”。ASMR从一种内省的、自我关照的体验,异化成了一场场喧嚣的、向外索求的表演。

更致命的是,我们让商业逻辑全面入侵。当资本嗅到其中的商机,ASMR便难逃被物化的命运。从各种“助眠”产品的虚假宣传,到视频中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,再到将整个体验打包成可订阅、可付费的“服务”……那个纯粹、无功利的精神角落被明码标价,待价而沽。我们开始用播放量、粉丝数和商业合作来衡量一个ASMR创作者的成功,却忘了最初打动我们的,可能仅仅是那份不期而遇的真诚与安静。

最终,我们毁掉ASMR的方式,是让它失去了神秘感与边界。它从一个小众社群的文化,变成了大众调侃的梗,甚至与软色情暧昧地捆绑。当“颅内高潮”这个词被滥用,当ASMR视频的评论区充满了与声音本身无关的喧嚣,那份需要特定心境和专注才能进入的私密体验,便被彻底解构和庸俗化了。

我们并没有恶意,我们只是太习惯于消费、改造和量化一切。我们用追求效率的方式去追求放松,用制造噪音的手段去营造安静。在这片我们亲手制造的、关于安静的喧嚣里,ASMR的灵魂——那份纯粹的、不被打扰的静谥,早已悄然远去。

它或许还在,但我们需要在震耳欲聋的模仿和表演中,非常努力地倾听,才能再次找到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