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因其舒缓助眠的效果风靡全球,但在一片“白噪音”与轻柔耳语的背后,却悄然滋生出一类“黑心ASMR”——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、赚快钱,不惜以低俗内容、虚假宣传甚至心理操控手段污染这一原本纯净的领域。
1.流量至上的“伪ASMR”泛滥
某些视频打着ASMR的旗号,实则充斥刻意制造的尖叫、暴力音效(如砸碎玻璃、尖锐摩擦声),或通过露骨动作、性暗示内容吸引点击。这类“黑心作品”不仅无法缓解焦虑,反而可能引发听众不适,甚至加重失眠问题。
2.虚假宣传与消费陷阱
部分主播利用观众对ASMR的依赖心理,兜售高价“定制助眠服务”或“神奇音效设备”,实则提供粗制滥造的录音或三无产品。更恶劣者通过直播打赏话术(如“不刷礼物就制造刺耳噪音”)进行情感勒索。
3.行业监管缺失下的灰色地带 由于ASMR形式多样且平台审核标准模糊,许多“黑心内容”游走于软色情、精神骚扰的边缘。听众维权困难,而平台往往在流量与道德间“选择性失明”。
如何自我保护? -选择信誉良好的创作者,警惕标题夸张、封面露骨的视频。 -拒绝为“焦虑营销”买单,理性看待付费内容。 -向平台举报违规作品,推动行业净化。
ASMR的本质是治愈,而非剥削。当“颅内高潮”被异化为“颅内镰刀”,我们或许该反思:在追逐流量的时代,是否连宁静都成了奢侈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