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一种被称为“ASMR毒品”的灰色产品在部分网络平台悄然流传。这类内容以“颅内高潮”“极致放松”为噱头,通过剪辑特定频率的声音(如耳语、敲击声)或搭配闪烁画面,宣称能模拟吸毒后的感官体验。尽管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但被恶意扭曲的“ASMR毒品”却可能诱导用户产生心理依赖,甚至成为毒品的“软性替代”。
1.伪放松,真风险
“ASMR毒品”常通过高强度刺激多巴胺分泌,短期内制造虚假的快感,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听觉敏感度下降、失眠焦虑,甚至诱发癫痫。部分青少年因好奇尝试后,陷入对虚拟刺激的依赖,逐渐丧失对自然愉悦的感知能力。
2.毒品的“电子诱饵”
更危险的是,某些地下论坛将此类内容与药物滥用关联,通过“ASMR触发”暗示吸毒体验,变相降低对毒品的心理防线。专家指出,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,可能成为毒品犯罪的温床。
3.法律与健康的双重防线 目前,多国已开始监测违规ASMR内容,但治理仍需公众警惕。真正的放松应源于健康的生活习惯,而非过度依赖外部刺激。若发现此类有害信息,请立即举报,保护自身与他人远离潜在危害。
(注:本文旨在揭露不良现象,倡导科学认知。ASMR作为中性技术,其合理使用仍有助于缓解压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