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上笔记本的瞬间,世界突然变得很吵。
日光灯管的嗡鸣、窗外断续的车流声、室友敲击键盘的清脆——这些被课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过滤掉的背景音,此刻像潮水般涌来。我靠在椅背上,感到一种熟悉的疲惫,不是困倦,而是精神过度消耗后的空洞。
这时,我戴上了耳机。
按下播放键,另一个世界在耳畔苏醒了。
那是一段关于整理书籍的ASMR视频。指尖缓慢划过布质书封的沙沙声,旧书页被轻柔翻动的脆响,书本被规整地码放在一起时,发出沉稳的“叩”的一声。没有言语,只有这些最细微、最原始的声响,像温柔的梳子,一遍遍梳理着我紧绷的神经。
我的呼吸,不知不觉间,跟随着那舒缓的节奏,变得深长而平稳。
这就是我的“课后仪式”。从信息爆炸的课堂,逃往一个感官被温柔掌控的静谧国度。在这里,触发音(triggersounds)是唯一的主角。它可能是细雨敲打玻璃的淅沥,是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摩擦,是化妆刷轻扫脸颊的绒毛感,抑或是仅仅一杯泡开的茶,所发出的细微气泡破裂声。
科学家说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能激活与愉悦感和镇静相关的大脑区域,如前额叶皮层。对我来说,它更像一种精神上的“断舍离”。它用那些非威胁性的、可预测的细微声音,为过度运转的大脑按下暂停键,将“学习模式”强制切换至“放松模式”。它不像音乐那样富有侵略性,需要用情感去呼应;它只是在那里,静静地存在着,为我构筑一个安全的、私密的精神角落。
在这十分钟的庇护所里,我不再是那个需要消化大量知识的学生。我只是一个感官的容器,接纳着这些纯粹、无害的刺激。当视频结束,摘下耳机,那些外界的噪音似乎也不再那么刺耳。我的思绪被清空、被整理,如同视频里那些被摆放整齐的书本,重新变得有序而安宁。
所以,当明天的课程再次将我的大脑填满,我知道,在某个角落,总有一段细微的声响在等待着我。它是我课后的小小避难所,是我在喧嚣世界里,为自己找到的一处,可以自由呼吸的缝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