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视频风靡全球的今天,无数人戴上耳机,在主播们轻柔的耳语、指尖的敲击与翻书的沙沙声中,试图寻找片刻的放松与睡意。然而,在另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里,存在着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——我们称之为“顾不上ASMR”。
这里没有精心设计的触发器,没有刻意营造的静谧。有的只是生活本身那未经修饰、扑面而来的声音洪流。
清晨,是闹钟尖锐的嘶鸣,是孩子催促的哭喊,是厨房里锅碗瓢盆匆忙的碰撞。顾不上分辨哪一声敲击能带来酥麻感,只想着早餐不能迟,校车不能误。
通勤路上,是地铁的轰鸣与人群的嘈杂,是手机里工作群接连不断的消息提示音,是车载广播里路况与新闻的混合交响。顾不上聆听雨滴落在车窗的节奏,只焦虑于下一个会议能否准时抵达。
办公室里,是键盘永不停歇的噼啪作响,是同事间急促的讨论,是打印机吞吐文件的嗡鸣,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的催促。顾不上欣赏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,只追赶着一个又一个即将到期的任务。
深夜归家,是未完成的工作在脑海中盘旋的噪音,是明日琐事列成的清单在内心发出的喧嚣。即便周遭万籁俱寂,内心的鼓点却依旧急促,哪里还容得下外部那需要精心品味才能感知的ASMR?
顾不上ASMR,不是因为不喜欢宁静,而是因为生存的浪潮过于汹涌。那些被追捧的、能带来放松的“声音按摩”,在现实沉重的分贝面前,显得如此奢侈甚至脆弱。当生活的音量调至最大,任何试图钻入耳朵的轻柔低语,都会被轻易地覆盖、冲散。
这并非对ASMR文化的否定,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治愈的意义。但“顾不上ASMR”揭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真相:对于许多疲于奔命的人而言,最大的奢侈并非某种特定的放松方式,而是拥有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放松的那份余裕——时间上的余裕,以及心境上的余裕。
所以,当有人说他“顾不上”时,他描述的或许是一种声音的困境,但更是一种生活的状态。在那片由责任、压力与奔波共同谱写的轰鸣声中,寻求片刻的宁静,本身就需要耗费巨大的努力。
或许,有一天,当生活的节奏终于允许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,能够再次有心力去留意风吹树叶的簌簌声、咖啡倒入杯中的流淌声,那时,我们才真正“顾得上”ASMR,也才真正顾得上那个渴望宁静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