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的角落,一种名为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的感官现象悄然席卷全球。从轻柔的耳语、纸张摩擦的窸窣声到指尖敲击的节奏,这些看似平凡的声音被赋予了治愈焦虑、助眠放松的神奇标签。然而,当“ASMR”从一个描述感官体验的术语逐渐演变为商业符号时,一场关于商标归属与公共领域界限的博弈正在无声中上演。
ASMR的崛起:从亚文化到商业蓝海
最初,ASMR仅是YouTube等平台上小众创作者分享感官刺激内容的代称。随着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亿次,其背后潜藏的商业价值浮出水面。品牌方开始将ASMR元素植入广告,耳机厂商推出“ASMR专属设备”,甚至医疗领域尝试用其辅助心理治疗。这片蓝海中,“.asmr”这一域名和商标成了兵家必争之地——谁拥有它,谁就可能掌握定义行业的话语权。
商标之争:公共资源与私有垄断的拉锯
近年来,多家企业试图将“ASMR”注册为商标,却遭遇强烈反弹。反对者认为,ASMR作为广泛使用的通用术语,如同“瑜伽”“冥想”一样应属于公共领域。若被少数主体垄断,将扼杀创作自由:创作者可能因使用“ASMR”标签而被起诉,平台不得不下架数百万视频,最终损害整个生态。2022年,美国专利商标局一度驳回了某公司的申请,明确表示“ASMR已成为描述特定体验的通用语言”。
声音边界的未来:在规范与自由间寻找平衡 这场争议折射出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新困境。一方面,商标保护能遏制滥用、保障质量;另一方面,过度私有化可能剥夺文化的原生动力。或许解决方案在于细分领域:允许“ASMR”在特定商品(如专业音频设备)上注册,同时保留其在内容分类中的公共属性。正如一位ASMR创作者所言:“声音本该属于所有人,但我们需要规则让它们不被噪音淹没。”
当耳边的轻语仍在继续,.asmr商标的故事早已超越法律条文,成为一场关于创造力、商业与共享精神的时代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