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舒缓的耳语、轻柔的敲击声等音效风靡全球,成为许多人减压助眠的选择。然而,随着内容生态的野蛮生长,一种被称为“ASMR皮条”的乱象逐渐浮现——部分创作者为博取流量,刻意将内容与软色情、擦边暗示绑定,甚至通过付费社群、私密直播等方式“兜售”暧昧体验,使原本纯粹的感官疗愈沦为灰色地带的牟利工具。
这类视频往往以“助眠”为幌子,实际通过暴露的着装、挑逗的动作或性暗示台词吸引观众,平台算法则因用户停留时长推波助澜,形成恶性循环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未成年观众可能因好奇接触此类内容,模糊了对健康ASMR的认知边界。
ASMR的本质应是声音与心理疗愈的科学结合,而非流量狂欢下的异化产物。整治“ASMR皮条”需多方合力:平台应细化审核标准,用户需提高辨别力,而创作者更应回归初心——毕竟,真正的放松从不需依靠低俗的“刺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