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轻柔的耳语、细腻的环境音和沉浸式体验,成为助眠领域的宠儿。然而,随着内容生态的竞争加剧,部分创作者开始游走于“助眠”与“软色情”的灰色地带——低领服装、暧昧喘息、暗示性台词逐渐渗透进标签为“放松”的视频中,引发争议。
这类内容往往以“助眠”为名,实则通过视觉刺激和性暗示吸引流量。平台算法推波助澜,使得真正专注于声音疗愈的创作者反而被边缘化。观众的评价也两极分化:有人直言“被冒犯”,认为这是对ASMR本质的背离;另一部分用户则辩解“只是个人偏好”,甚至主动寻求此类内容。
心理学专家指出,ASMR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听觉触发愉悦感,缓解焦虑。但当感官刺激被刻意导向情色化,可能模糊健康需求与低俗娱乐的界限。平台监管的滞后性更让问题复杂化——如何定义“擦边”?是封禁过度还是放任自流?
或许,ASMR需要的不是一刀切的审判,而是更清晰的内容分类与用户引导。当“放松”变成“撩拨”,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:科技时代的慰藉,究竟该走向何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