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时代,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,而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却意外催生了一种“感官盈余”现象。从YouTube上千万级播放的耳语视频,到品牌营销中植入的“治愈系”声音设计,ASMR正从亚文化圈层跃升为一种经济形态——它既是用户对抗信息过载的避风港,也是内容创作者争夺流量的新战场。
这种“盈余”体现在两个维度:一是内容生产的爆炸式增长,低门槛的ASMR创作(如敲击、翻书声)吸引了大量业余创作者;二是用户需求的精细化分层,从助眠工具到情感觉醒,ASMR被赋予远超生理刺激的意义。当算法不断推荐“更沉浸”“更解压”的版本,我们是否正在消费一种被量化的宁静?
更深层看,ASMR盈余揭示了现代人的矛盾:在追求高效的同时渴望停顿,在连接万物时又渴望孤独。或许,下一场注意力争夺战的胜负,将取决于谁能真正将这种“盈余”转化为可持续的情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