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耳语成为噪音:为何有人对ASMR感到反感

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,你总能找到这样的视频:有人对着麦克风轻声细语,用指甲轻轻敲打各种物品的表面,或是制造出缓慢而重复的摩擦声。这就是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,它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,许多人借此放松身心、对抗焦虑与失眠。然而,就在这阵治愈的风潮背后,存在着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——一种深切的反感与不适。对于这些人来说,ASMR非但不能带来宁静,反而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。asmr反感

生理不适:被放大的“触发”与真实的鸡皮疙瘩当耳语成为噪音:为何有人对ASMR感到反感-asmr反感

ASMR的核心在于“触发感”,那些轻柔的声音本应引发愉悦的酥麻感。但对于反感者而言,这些被刻意放大的耳语、咀嚼、摩擦声,首先带来的是生理上的排斥。那种近距离、气声式的低语,在他们听来并非温柔,而是如同在耳道里爬行的昆虫,带来一种粘腻的侵入感。指甲划过梳子或麦克风的刺耳高频,咀嚼食物时湿滑的口水声,这些被精心设计的声音,会瞬间激起他们真实的“鸡皮疙瘩”——这是一种源于生理预警的不适,与放松背道而驰,只让人想立刻摘下耳机。当耳语成为噪音:为何有人对ASMR感到反感

心理层面的尴尬与“表演性”质疑

除了生理上的不适,心理上的尴尬与不信任也是反感的重要来源。许多ASMR视频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刻意营造的亲密感,例如模拟医生问诊或理发店服务。对于不感冒的观众,这种“角色扮演”显得做作且令人尴尬,他们无法投入其中,反而会因这种模拟的亲密关系而感到社交上的不适与窘迫。他们会质疑:“这真的自然吗?”当意识到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表演出来的,那种本应自发的、私密的体验就变了味,信任感随之崩塌,剩下的只有一种被刻意操控的怪异感。

被美化的噪音:当放松成为负担

在ASMR爱好者眼中是“白噪音”的沙沙声,在反感者耳中可能就是无法忽略的、单调的噪音。他们无法理解,为何有人能从这些声音中获得放松。当整个网络文化都在宣扬ASMR的治愈功效时,他们的负面体验仿佛成了一种“异类”。这种“你应该感到放松”的社会预期,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反感——因为他们是那个“无法融入”的个体,他们的真实感受在主流声浪中被无声地淹没了。

结语:在安静与喧嚣之间

ASMR的反感现象,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:人类的感官体验是极其个人化且复杂的。无论是为了寻求宁静而戴上耳机聆听ASMR的人,还是因无法忍受而迅速点击关闭的人,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,在这个日益喧嚣的世界里,寻找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。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,或许比争论ASMR本身是好是坏,更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