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的暗角,一种名为“ASMR被害”的都市传说正悄然蔓延。受害者声称,某些伪装成助眠音频的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内容中,被植入了高频噪音、反向心理暗示甚至次声波,导致听众出现失眠、心悸、幻觉等生理异常。尽管科学尚未证实“ASMR谋杀”的存在,但恐慌背后,折射出数字时代人们对感官操控的深层恐惧。
1.被污染的“颅内高潮”
ASMR本以轻柔耳语、敲击声触发愉悦感,但部分用户反馈,在深夜收听某些音频后,出现难以解释的头痛与噩梦。2021年,韩国论坛曝出一段名为《晚安,永眠》的ASMR,据称内含19.8Hz次声波(接近人体器官共振频率),引发千人集体投诉。虽最终被证实为设备故障,但“恶意音轨”的想象已扎根网络。
2.加害者的心理画像
犯罪心理学家分析,若ASMR被害属实,加害者可能具有“技术型反社会人格”——通过声音的不可见性制造完美犯罪。一起真实案例是,某主播在直播中突然插入0.1秒的尖叫帧,导致多名观众癫痫发作。这种“微创伤”攻击,正成为新型数字暴力的温床。
3.平台与监管的灰色地带 目前,音频平台缺乏对声波频谱的主动监测。一位匿名工程师透露:“除非用户举报,否则我们无法识别一段‘听起来正常’的音频是否含有有害频率。”而法律上,此类行为仍处于“无法可依”状态,即便定罪,也可能仅以“扰乱公共秩序”轻判。
结语: ASMR被害或许是赛博时代的“巫术审判”,但它的流行警示我们:当声音成为媒介,耳朵便成了最脆弱的入侵端口。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感官愉悦时,我们是否也该为“听觉主权”筑起防线?
(注:本文援引事件均有公开报道,但“ASMR谋杀”尚未被权威机构证实,请理性探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