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不少B站用户发现,平台上原本丰富的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内容大幅减少,甚至通过关键词搜索也难以找到相关视频。这一变化并非偶然,而是B站基于内容治理、用户体验和行业规范等多重因素作出的调整。
ASMR作为一种通过声音刺激引发放松、催眠效果的内容形式,曾因其独特的治愈性在B站广受欢迎。然而,部分低质、违规内容也借机混杂其中:例如打着“助眠”幌子传播软色情、使用非专业设备导致音频质量低下,甚至出现涉及人身安全风险的“耳舐”等过度行为。这类内容不仅违背ASMR的初衷,更触碰了平台的内容红线。
B站的治理行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1.技术筛查升级:通过AI识别系统对音频进行敏感词检测、声纹分析,自动过滤违规内容
2.人工审核强化:对“助眠”“沉浸声”等标签下的视频提高审核等级
3.分类引导优化:将合规ASMR内容分流至“音乐课堂”“有声剧”等垂直频道
这些措施导致大量ASMR视频被下架或限制搜索可见度。虽然短期内影响了部分用户的体验,但长期看有助于构建健康的内容生态。目前仍存留的ASMR内容多集中于乐器教学、自然白噪音、医学科普等方向,凸显平台对“工具性”而非“感官刺激”内容的倾斜。
有用户发现,转战YouTube或专业音频平台能找到更多ASMR资源,但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平台的定位差异——B站更强调社区属性和内容可控性。正如其2022年更新的社区公约所示:“当创作自由与用户权益冲突时,平台优先保护多数用户的体验安全。”
这场“ASMR消失术”背后,是中国互联网内容平台持续面临的共性挑战:如何在开放性与规范性之间寻找平衡。或许未来,通过虚拟主播配音、3D空间音频等技术升级,ASMR能在新形态下重获生机。但在此之前,用户可能需要适应一个更“安静”的B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