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曾被誉为“颅内按摩”,通过轻柔的耳语、敲击或摩擦声帮助数百万人缓解焦虑、改善睡眠。然而,随着这一内容的爆炸式增长,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抱怨:ASMR正在从治愈变成折磨。
对部分人而言,ASMR的“烦人”属性难以忽视。刻意放大的咀嚼声、黏腻的口水音、重复的机械动作,不仅无法触发愉悦感,反而会引发“恐音症”般的烦躁。更糟糕的是,某些创作者为了流量,刻意制造夸张甚至低俗的声音(如舔麦克风、过度喘息),让ASMR沦为感官刺激的噱头。
此外,算法推荐加剧了这种矛盾。即使关闭标签,平台仍会推送“助眠视频”,结果用户被迫在深夜听到突如其来的敲碗声或尖锐的耳语,睡意全无。有网友吐槽:“ASMR视频像是用‘温柔’绑架了我的耳朵。”
ASMR的本质是个人化的体验,但当它被过度商业化、同质化后,“放松”可能成了噪音的代名词。或许,是时候重新思考:我们需要的究竟是真正的疗愈,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听觉污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