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夜的屏幕前,无数人戴上耳机,任由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的耳语、敲击或摩擦声冲刷神经,追逐那种酥麻的“颅内高潮”。然而,当这种本应缓解焦虑的感官刺激逐渐失控,它是否成了一种隐秘的“毒药”?
ASMR的“毒性”并非来自物理伤害,而在于其难以察觉的精神依赖。有人从最初助眠的10分钟,逐渐演变为彻夜循环播放,甚至对现实中的声音失去敏感;有人因过度沉迷虚拟触感,反而加剧了社交中的情感麻木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算法推送的“剂量升级”——从轻柔的翻书声到刺激更强的咀嚼、尖叫音效,用户不断追求更强烈的刺激,却像饮鸩止渴,陷入快感与空虚的循环。
神经科学研究显示,长期依赖ASMR可能导致大脑对自然愉悦信号(如人际互动)的响应降低。当“电子耳搔”成为唯一的情绪出口,我们或许正在用短暂的感官愉悦,交换更深层的孤独。
ASMR本无罪,但与其放任自己沉溺于算法的“投毒”,不如学会适时摘下耳机——毕竟,真实世界的风声、笑声和拥抱,才是解药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