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一种名为“ASMR毒品”(又称“音频毒品”或“数字毒品”)的争议内容在部分网络平台悄然流传。这类音频伪装成普通的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视频,声称通过特定频率的声音模拟吸毒后的快感,甚至标榜“无害替代真实毒品”。然而,专家警告,此类内容可能诱导心理依赖,尤其对青少年群体构成潜在危害。
ASMR本身是一种通过轻柔耳语、敲击声等触发放松反应的自然现象,但“ASMR毒品”却扭曲其用途。部分音频混合不规则声波(如双耳节拍),刻意模仿药物致幻效果,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使用者对虚拟刺激产生病态依赖,甚至诱发焦虑、失眠或现实感丧失。更危险的是,它可能成为毒品的“入门诱导”,尤其对好奇心旺盛的未成年人。
目前,多国已对这类内容展开监管。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曾将“数字毒品”列为警惕对象;中国法律也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毒品宣传,包括变相美化吸毒体验的行为。心理学者呼吁,公众需理性区分健康ASMR与不良诱导内容,平台更应加强审核,避免此类“软性毒品”扩散。
真正的放松应源于科学健康的方式。若发现身边有人沉迷“ASMR毒品”,请及时劝阻或寻求专业帮助——声音可以是治愈的工具,但绝不应成为成瘾的牢笼。
(注:本文旨在科普风险,所涉内容均基于公开报道与学术研究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