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曾凭借其轻柔的耳语、敲击声和摩擦音效风靡网络,成为减压助眠的流行方式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现象的吸引力似乎正在减弱。从社交媒体数据来看,ASMR相关内容的热度明显下滑,搜索量和视频播放量增长放缓。这一趋势背后,究竟是受众审美疲劳,还是ASMR本身存在局限性?
首先,内容同质化可能是关键原因。早期ASMR创作者通过创新音效(如翻书声、泡沫摩擦)吸引观众,但如今大量视频陷入重复套路,缺乏新鲜感。其次,科学争议始终未消——尽管许多爱好者声称ASMR能缓解焦虑,但学界对其实际效果的研究仍不充分,部分人甚至认为这只是心理暗示。此外,过度商业化也削弱了体验的纯粹性,一些视频植入广告或刻意夸张音效,反而引发用户反感。
尽管如此,ASMR并未完全消失,而是转向更垂直的领域,例如与冥想、白噪音结合,或服务于特定需求群体(如自闭症患者的感官治疗)。它的“退潮”或许只是网络文化迭代的常态,提醒创作者:即使是最治愈的声音,也需要持续进化才能留住听众的耳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