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轻柔的耳语、细腻的摩擦声风靡网络,成为无数人缓解焦虑的“电子解压剂”。然而,随着内容泛滥,一种名为“垃圾ASMR”的现象悄然滋生——粗糙的录音、刻意放大的咀嚼声、毫无美感的敲击,甚至伪装成ASMR的广告营销,正在消耗这一形式的治愈价值。
“垃圾ASMR”的典型特征包括:过度依赖重复动作(如无休止地揉搓塑料袋)、滥用令人不适的音效(如尖锐的金属刮擦),或是将内容低俗化(如刻意模仿亲密行为的喘息)。这类视频往往打着“助眠”旗号,实则制造感官骚扰,让听众从期待放松到烦躁不堪。更讽刺的是,某些创作者为博流量,甚至故意加入突兀的巨响或尖叫,彻底背离ASMR的初衷。
这种现象背后,是算法驱动下内容创作的异化。平台推荐机制偏爱“强刺激”视频,导致创作者放弃细腻的听觉设计,转而追求瞬间的点击量。而部分观众对“怪异音效”的好奇心,进一步助长了劣质内容的蔓延。
真正的ASMR应如一场声音的冥想,而非一场耳朵的灾难。当“颅内高潮”被简化为噪音轰炸时,或许我们该反思:是时候给ASMR按下“静音键”,重新找回那些值得被温柔对待的声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