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风靡全球的今天,无数人通过轻柔的耳语、敲击声或摩擦音寻找放松与睡眠的慰藉。然而,另一群人却对这类声音感到不适甚至烦躁——他们被称为“反ASMR”者。对他们而言,ASMR并非治愈的良药,而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感官入侵。
反ASMR的情绪并非毫无缘由。科学研究表明,人类对声音的敏感度存在个体差异,某些频率或节奏的声音会触发部分人的“厌音症”(misophonia),引发焦虑或愤怒。ASMR中刻意放大的吞咽声、重复的敲击,可能被感知为刺耳的噪音,甚至激活大脑的威胁反应机制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,ASMR文化中“强迫治愈”的倾向。当平台算法将ASMR视频推送给所有人,当“助眠神器”的标签成为营销话术,那些无法共情ASMR的人反而被贴上“神经质”或“不懂享受”的标签。这种单向度的声音霸权,恰恰暴露了我们对感官多样性的忽视。
反ASMR的抵抗,本质上是对“标准化放松”的质疑。有人需要白噪音入睡,也有人需要绝对的寂静;有人迷恋耳语的亲密感,也有人因呼吸声毛骨悚然。在声音的宇宙里,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。或许,我们该停止追问“为什么有人讨厌ASMR”,转而承认:安静本身,也是一种需要被尊重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