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其独特的视听刺激成为全球流行的放松方式,但也催生了一个充满争议的亚文化分支——“ASMR黑”。这一现象既指对ASMR内容的恶意攻击,也涉及部分创作者为流量刻意制造的黑暗、恐怖或性暗示内容,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。
1.争议的源头:从治愈到猎奇
ASMR本以轻柔耳语、敲击声等触发“颅内高潮”,帮助缓解焦虑。但部分创作者为博眼球,将内容扭曲为血腥、暴力或软色情表演,例如“病娇护士”“恐怖咀嚼”等,引发公众对ASMR的污名化。更有人利用ASMR设备录制虐待动物或自残音效,彻底背离其初衷。
2.网络暴力的阴影
“ASMR黑”的另一面是匿名社区对创作者的攻击。某些论坛专门剪辑ASMR主播的失误片段,加以羞辱;甚至有人恶意举报、人肉搜索女性创作者,指责其“卖弄色相”。这种暴力不仅伤害个体,更让ASMR领域蒙上负面标签。
3.平台与监管的两难 尽管YouTube等平台尝试下架违规内容,但算法难以区分“恐怖主题ASMR”与真实有害视频。而部分观众对“越界”内容的追捧,变相鼓励了创作者游走灰色地带。
结语:ASMR需要回归本质 ASMR黑的蔓延提醒我们:当放松艺术沦为流量工具,其治愈价值便被消解。无论是观众还是平台,或许都该思考——我们究竟想在耳机里听到怎样的声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