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席卷全球的浪潮中,一种微妙的反差现象悄然兴起——“假装ASMR”。这类内容创作者并非真正触发观众的酥麻体验,而是通过夸张的表演、刻意放大的环境音效,甚至戏剧化的表情管理,模拟ASMR的经典场景。观众们一边调侃“演技浮夸”,一边忍不住循环播放,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当代媒介消费中真实与表演的模糊界限。
“假装ASMR”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的“元幽默”。当博主对着麦克风刻意咀嚼薯片,或假装用化妆刷轻敲话筒时,观众既享受了传统ASMR的舒缓形式,又被其中的荒诞感逗乐。这种解构式的创作,某种程度上消解了ASMR原教旨主义对“真实性”的执念——毕竟,当3Dio话筒成为道具,而“耳语”变成刻意气声的朗诵时,娱乐性已然凌驾于生理反应之上。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:当ASMR被抽离其感官疗愈的本质,沦为流量密码的表演,是否背离了其初衷?支持者认为,这不过是媒介演化的自然结果;批评者则担忧过度娱乐化会消解ASMR的文化价值。或许,“假装ASMR”的真正意义,在于让我们反思: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,连放松都需要被“设计”,而观众早已学会在真实与虚构的夹缝中自得其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