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本是一种通过细微声音触发放松感的生理现象,却在短视频时代被扭曲为“流量密码”。刻意制造的咀嚼声、做作的耳语、夸张的道具碰撞——这些“伪ASMR”内容打着疗愈旗号,实则是感官轰炸。创作者追逐算法偏好,用高饱和视觉和尖锐音效刺激用户神经,与ASMR“缓解焦虑”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“伪ASMR”已滑向软色情边缘。镜头刻意聚焦嘴唇、锁骨,配合暗示性台词,将生理放松异化为感官挑逗。当“颅内高潮”沦为标题党噱头,真正的ASMR爱好者反而在噪音污染中无处可逃。这场流量的狂欢背后,是被掏空的疗愈本质,以及资本对小众文化的又一次粗暴收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