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夜的互联网角落,一种名为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的内容悄然流行——轻柔的耳语、细腻的摩擦声、治愈的画面,承诺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片刻放松。然而,在这片看似宁静的声景背后,隐藏着精心设计的商业骗局:虚假的“治愈”标签下,实则是流量至上的狂欢,甚至是对脆弱心灵的收割。
一些创作者利用人们对心理放松的渴望,将ASMR异化为敛财工具。例如,打着“深度催眠”“缓解失眠”旗号的付费课程,用重复单调的动作搭配夸大其词的效果宣传,吸引用户购买高价内容,实则毫无科学依据;直播中通过暧昧的互动暗示打赏,将ASMR扭曲为软色情的温床;更不乏伪科学产品,如“ASMR特制耳机”或“脑波共振音频”,以离谱的价格贩卖心理安慰。
更隐蔽的陷阱在于,算法推荐将用户困在无限循环的ASMR内容中,制造虚假的依赖感。许多人原本寻求短暂放松,却逐渐陷入“听不够”的焦虑,甚至因此熬夜消费更多视频,与初衷背道而驰。而当资本涌入后,部分内容批量生产,同质化的咀嚼声、塑料摩擦声充斥平台,真正的创作初心被流量数据取代。
ASMR本无罪,它诞生于人类对感官体验的探索。但当我们盲目追随“治愈”标签时,或许该多一分清醒:真正的放松无法仅靠声音买卖,而骗局往往披着最温柔的外衣。面对喧嚣的声浪,守住判断力,才能不让ASMR从解药变成新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