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内容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,从耳语、敲击到模拟医疗检查,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感官刺激形式。然而,一种名为"车祸ASMR"的亚文化悄然兴起,引发了巨大争议——它通过高度拟真的音效(如金属扭曲、玻璃碎裂、轮胎打滑)还原车祸瞬间的听觉场景,甚至搭配第一视角画面模拟撞击体验。
支持者认为,这类视频通过"可控的恐惧"提供肾上腺素刺激,或帮助事故幸存者以安全的方式直面创伤记忆;反对者则抨击其美化悲剧,可能触发PTSD患者的不适,甚至鼓励危险驾驶的猎奇心理。心理学家指出,此类内容若脱离严肃的疗愈框架,可能沦为对痛苦的消费,而平台监管的模糊地带更让争议雪上加霜。
当声音艺术与伦理边界碰撞,"车祸ASMR"究竟是创意表达还是感官剥削?答案或许取决于创作者与观众能否共同守住对生命敬畏的那条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