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,手机屏幕的微光映在脸上。耳边传来一阵轻柔的耳语、指尖敲击木头的脆响,或是梳子划过麦克风的沙沙声——这是无数ASMR爱好者熟悉的入睡仪式。然而在这片号称能治愈失眠、缓解焦虑的声音乌托邦背后,一场关于“韭菜”的收割正在静默上演。
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本是一种通过细微声音触发愉悦感官体验的现象。它像数字时代的摇篮曲,为高压生活中的都市人提供片刻喘息。但当资本嗅到其中的商机,一切都开始变味。
你或许见过那些标价上千元的“专业ASMR麦克风”,号称能收录“比真实更真实”的声音;见过主播们推销着“助眠精油”“磁疗眼罩”,将你的失眠打包成他们的财富密码。更不用说那些付费课程——教你如何通过ASMR实现“睡后收入”,而购买课程的人,反而成了最先被收割的一批。
在这场游戏中,真正的ASMR创作者陷入两难:是坚持用最简单的道具创造温暖,还是加入营销大军,将每一个声音都明码标价?而听众同样矛盾——我们究竟是在消费内容,还是在消费一种被精心包装的“放松焦虑”?
当助眠视频需要会员才能收听,当治愈的声音被切割成付费章节,ASMR这个本应自由的感官花园,正在变成又一个精致的消费主义牢笼。我们一边支付金钱寻求解脱,一边在无尽的消费中变得更加焦虑——这或许是当代社会最讽刺的ASMR:收割你的放松,让你更需要放松。
夜深了,又一个人戴上耳机,在某个ASMR视频中寻找安宁。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成为另一株“韭菜”,但此刻,他太需要这场声音的麻醉——哪怕明知醒来后,焦虑依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