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SMR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。最初,它源于互联网用户自发分享的“耳语视频”或“轻柔触发音”(如翻书声、敲击声),这些内容在2008-2010年间通过论坛和早期视频平台(如YouTube)逐渐聚集起一小批爱好者。这一阶段的ASMR完全是草根行为,没有统一的名称,人们用“大脑按摩”“颅内高潮”等描述这种放松体验。
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左右,社区为这一现象正式命名(AutonomousSensoryMeridianResponse),并开始系统化分类内容。随后,在2015-2018年,ASMR借助社交媒体(如TikTok的短视频)和名人效应(如明星参与录制ASMR视频)破圈,从放松技巧演变为娱乐形式。内容形式也日益多样化:从简单的自然音触发,发展到角色扮演、虚拟场景构建(如理发店、医生问诊),甚至与商业结合(如品牌广告采用ASMR风格)。
推动其演变的因素包括:
1.科学探讨与争议:尽管ASMR尚未被完全纳入主流医学,但心理学研究(如对放松反应、脑波变化的分析)引发了公众好奇;
2.技术普及:双耳麦克风和高清录音设备降低了创作门槛,提升了沉浸感;
3.需求契合:在高压社会环境中,ASMR成为应对焦虑、失眠的廉价工具;
4.算法推荐:平台算法将小众内容推送给潜在受众,形成正向循环。
如今,ASMR已超越最初的“颅内高潮”定义,成为一种融合声音实验、表演艺术与心理疗法的多元文化形态,并持续衍生出跨界应用(如ASMR音乐、教育内容)。它的演变本质上是技术、社区与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