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ASMR(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)以“颅内高潮”为标签席卷社交媒体,无数创作者通过耳语、敲击、摩擦等声音触发观众的放松体验,成为流量与资本的宠儿。然而近年来,ASMR内容逐渐从风口退潮,平台监管收紧、同质化内容泛滥、商业化过度等问题浮出水面,许多人惊呼:“ASMR凉了!”
ASMR的“降温”并非偶然。早期,其小众的治愈感吸引了一批忠实爱好者,但随着资本涌入,许多内容逐渐偏离本质:打着“助眠”旗号的软色情、重复枯燥的“伪触发音”、算法推荐下的流水线创作,让受众从新鲜到疲惫。平台方也因内容边界问题频频出手整顿,例如YouTube对暗示性ASMR视频的限制、国内平台下架违规内容等,进一步挤压了博眼球式创作的生存空间。
但“凉”或许并非终点,而是行业去芜存菁的转折点。仍有一批创作者坚持初心,探索声音与心理健康的深度结合:医学领域研究ASMR对焦虑症的缓解作用,音乐人尝试将其融入实验性艺术,科技公司则开发基于3D音效的沉浸式疗愈应用。褪去流量光环的ASMR,反而可能回归“感知探索”的本真——不再追求百万播放量,而是成为小众但稳定的生活方式选项。
ASMR从未真正消失,它只是撕下了“网红”标签,在喧嚣之后沉淀为一种文化常态。正如所有流行趋势的轮回,当热潮退去,留下的才是真正值得倾听的声音。